本篇回應
E 認為 含有錯誤訊息
引用自 E 查核回應
網傳文章將少子化歸咎於民生經濟使年輕人無法結婚生子,但並無證據支持此說法。且根據中研院的調查研究,不管在各年齡層,未婚主要原因都是“沒有適合對象”,經濟因素反而不是重點。

未婚人口增加背後的原因是:兩性之間對婚姻和家庭角色期待有了落差,加上整個社會在家庭文化的觀念仍較傳統,也形成無形的壓力,導致未婚人口越來越多。

台灣少子化並非不生小孩,多數夫妻婚後都會生育,甚至逾七成生到兩胎以上。真正的原因是:未婚人口越來越多。1980年代以前40歲仍未婚的比例不到 5%,現在45-49歲仍未婚比例已近二成。而台灣的婚育觀念還是停留在“孩子必須出生在婚姻關係中“,以臺灣來說,非婚生育僅 2~4%,因此不結婚幾乎就等於不會有小孩出生。

許多人傾向結婚,但詢問到未婚的原因是:沒有找到合適對象。台灣女性在教育、就業與社會成就上不斷突破傳統限制,反觀整個社會在家庭文化價值上依然是傳統父權當道,例如”生兒子“以及臺灣女性依舊負擔近八成的家務。當兩性之間對婚姻和家庭角色期待有了落差和無形的壓力,就使得結婚的可能性更有難度。

「如果高生育率奠基於昔日女性必須犧牲受教和就業權,人生只有育兒持家一個選項,那當代的低生育率或許沒什麼不好。」鄭雁馨直言:「但如果很多女性想成家卻無法實現,政策應該更努力解決,包括未婚而想當父母的人,我們能否有更彈性開放的思維,達到生育自主。」

有多少人渴望成家?有多少人因為低薪高房價,不敢組成家庭?又有多少單身者只想要孩子?更多細緻的實證研究,是思考生育政策的重要基礎。

北歐廣泛使用的雙親育嬰假,移植到臺灣,2017 年統計 76% 媽媽申請育嬰假,但爸爸僅 8%。除了傳統文化通常預設母親是優先照顧者,兩性的薪水差異,也讓爸爸休假帶孩子,必須同時承受經濟成本與傳統文化的雙重壓力。

持續推動友善、支持婚育的性別平權社會,更是根本。「歐洲經驗告訴我們,家戶內的性別平等如果沒有跟上,整體生育率就很難提升。」(資料:中研院-研之有物 2022/1/15)

資料佐證

中研院-研之有物 2022/1/15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low-fertility-rate-raise-children/

為何孩子越生越少?人口學家鄭雁馨談少子化困境 - 研之有物 │ 串聯您與中央研究院的橋梁

1950 年代,臺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曾高達 7 人,然而近年生育率卻一再探底。為何生育率好似青春小鳥,一去不回頭?「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鄭雁馨副研究員,她透過數據與生育指標剖析,臺灣生育困境並非來自年輕夫妻只生一胎,而是因為未婚人口持續上升,背後則與東亞家庭與婚育文化密切相關。

https://research.sinica.edu.tw/low-fertility-rate-raise-children/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