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網傳文章將“強迫日圓升值”說成是日本經濟“失落三十年”的原因,非事實。
廣場協議中同樣被要求馬克升值的德國就沒有發生“經濟失落”的狀況。
2. 網傳文章指稱"央行跟政府完全沒聲音,像是被默許宰割",非事實。
台灣一直是匯率操縱國,這情況下更沒理由不干預。根據央行總裁說明:“央行有盡職責,進場適度調節,力道沒有比較小,但預期心理實在太強烈,匯市確實波動過度。” 且央行每年固定在立法院報告都會揭露在匯市干預的數據,因此也不可能說一個未來必定會被揭穿的謊言。(資料:中央社 2025/5/5)
補充說明:
造成日本經濟長期衰退的因素非常複雜,部分原因是日本錯誤的貨幣政策,部分是民族性使然,加上接踵而來的全球經融危機和天災造成長期負債。1985年廣場協議後日本為持續追求高經濟成長因此以低利率與量化寬鬆來應對,這是造成1990年日本經濟泡沫化原因。
廣場協議中同樣被要求馬克升值的德國則採取高利率緊縮政策維持國內物價穩定。1987年羅浮宮協議不再強制馬克日幣升值後,德國很快就經濟復甦,日本卻因持續採用低率直到1989年才緊縮貨幣政策,但為時已晚,也因此迎來1990年泡沫經濟。接著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2008年雷曼全球金融危機,2011年東日本大震災,接二連三的全球大環境因素與天災造成長期政府債務GDP佔比逐年增加。而日本一直以來的人口不斷老化、反移民政策也使得生產力下降稅收減少,都是導致經濟持續低靡的原因。(資料:蔡增家-國際匯率承諾與貨幣政策自主性:從廣場協議至羅浮宮協議、劉瑞慶-安倍經濟學之成果與日本經濟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