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回應
MrOrz 認為 含有個人意見
引用自 MrOrz 查核回應
1950 年帶的經濟起飛、到 2006 年趨緩的趨勢,台灣經濟研究院院長有一套解釋。

自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建計畫以來,台灣經濟起飛,每人國民所得從1952-1959年期間平均180美元快速提高到2010-2017年期間平均的22,600美元,產業發展型態從「要素驅動」、「效率驅動」轉型到現在與未來的「創新」驅動。雖然國民所得快速增加,但台灣大量製造的代工模式思維迄今仍轉變有限,在高度創新的環境仍未健全下,部分產業依然在耗用大量便宜的生產資源,壓抑薪資成本方能在國際市場與新興後進經濟體競爭。

如今面對美中貿易衝擊,台灣當初利用關鍵零組件技術和模式所發展出來的產業群聚與利基,反而轉為台商面臨貿易關稅加徵下,加速台商回台投資最大支撐力。反之,若當初台灣利用ECFA平台,取得更多依賴中國大陸的供應鏈,面臨如今經貿情勢變化,台灣恐怕受傷更深。

不同意見出處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068875

名家觀點/產業發展要跟上創新驅動潮流 | 聯合新聞網

自1953年政府實施第一期經建計畫以來,台灣經濟起飛,每人國民所得從1952-1959年期間平均180美元快速提高到2010-2017年期間平均的22,600美元,產業發展型態從「要素驅動」、「效率驅動」轉型到現在與未來的「創新」驅動。雖然國民所得快速增加,但台灣大量製造的代工模式思維迄今仍轉變有限,在高度創新的環境仍未健全下,部分產業依然在耗用大量便宜的生產資源,壓抑薪資成本方能在國際市場與新興

https://udn.com/news/story/7238/4068875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