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回應
Asdfgh 認為 含有個人意見
引用自 Asdfgh 查核回應
學習歷程檔案的建置,可以看出學生高中三年的學習方向、歷程和軌跡。無論是高一就清楚自己方向的學生,或是經過高中三年探索後才定向的學生,都可以透過學習歷程檔案,展現自己的興趣和志向,或是如何摸索、才確定方向的。大學將關注與學系相關程度及學習成果的品質,基本上重質不重量,交得多不如交得好。

不同意見出處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6322

高一家長看過來!關於學習歷程,這7點你還沒搞懂-未來Family

學習歷程的重要性,現在高一家長大概都清楚了。108新課綱上路,連動三年後的大學考招變革,有7個與學習歷程有關的新觀念,家長一定要知道。

https://futureparenting.cwgv.com.tw/family/content/index/16322
此查核回應尚被用於以下的可疑訊息
高中生學習歷程不宜綁考招
蔡總統在國慶談話指出台灣正處於國際政經情勢劇烈變動中,必須「求穩、應變、進步」,透過產業升級轉型、推動國際多元布局來厚植實力。在缺乏天然資源下,吾人認為唯有拼教育、拼人才,才能壯大台灣。然而現行高中教育和考招制度、大學治理和資源分配等教育問題不少,已經嚴重阻礙新一代的競爭力。本文僅探討高中課程安排和學習歷程綁考招的問題。
我政府已投入經費450多億元推動十二年國教課綱(即108課綱),建立高中選課大學化,希望提供學生更多元學習。此政策符合知識爆炸時代自我學習新趨勢,值得肯定,然而因數理必修課程過少及學習歷程綁考招的不當配套措施,極不利科技人才的培育及限縮高中生們的自我探索空間,茲討論於下。
高中選課大學化宜參採大學通識教育的經驗
有感於大學學術分科太過專門、知識被嚴重割裂,自20世紀後通識教育已廣泛在歐美大學推行。台灣通識教育始於臺大前校長虞兆中,他於1982年在台大成立「通才教育工作小組」,推動開設「歷史與比較文化」、「數學與自然科學及應用科學」等五類通識領域多門課程。隨後,各大學相繼跟進。由於各校資源和學生需求各異,成效不一,教育部乃於1984年發布《大學通識教育選修科目實施要點》。實施十年後,1996大法官第三八0號解釋文決議,通識教育、軍訓及體育等大學共同必修科目,未來採必修或選修,由各大學決定。由於通識課程品質良莠不一,大學生普遍視為營養學分,教育部乃於2008年建置全國性通識教育資源平台,希冀提供各大學更好通識教育資源,還推出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遴選及獎勵迄今。
因此,大學通識教育實施將近四十年來,大學師生已普遍認知(i)學生選課類似到餐廳點菜,主菜是各系的必修課程,再輔以學生興趣及各校教學特色選修課程當作配菜;(ii)每位學生有其自主選課和學習權力,校方不會追蹤學生的學習歷程,若有也是供學生課程規劃參考而已;(iii)各校推出課程各有特色,沒有標準化同質課程,因此在博碩士入學招生時,不會要求繳交學習歷程,而是看中學生的專業必修實力、完成的論文或作品、未來研究計畫及潛力等。吾人以過去大學通識教育走過的顛簸之路,來檢視推動一年多來的108課綱課程安排及其學習歷程等配套措施如下:
數理必修課大幅削減且只修二年,如何造就數理人才?
華為董事長任正非華在最近的演講承認華為之所以在5G技術的成功,係充分利用其海外研究中心之外國數學家、物理學家和化學家等來推進其基礎理論和基礎研究。他強調只有長期重視基礎研究,才有工業的強大,只有長期重視基礎教育,才有產業振興的人才土壤。
反觀108課綱課程的安排,學生參加學測時所修的數理必修課偏低,例如物理、化學、生物和地科各二學分、另探究與實作四學分(仍在研究可否列入學測)。近年學測名額已佔七成,只考高一二課程,一旦推甄上了大學,就無心上課,等同荒廢高三課程學習。把數理必修課的主菜視為配菜來安排,如此怎能造就出傑出的科學家及紮實的工程師呢?預期此不重視扎根的課程時數安排,將引起產學界的反彈。補救措施是推動考完後招,讓高中三年可完整學習,以及酌予增加必修課程時數(另文再詳述) 。
高中生學習歷程不宜綁考招
現階段剛實施高中選課大學化一年多,各校老師正忙於推出各式各樣有特色的選修課程。有些學校甚至和當地大學合作推出微課程,然而因課程數及容量的限制,一些熱門課程的選課淪為抽籤。而各校所開設的特色課程,也內容不一。教育部現階段最迫切的工作應是輔助各高中建置更周全完善的選修課程,避免出現城鄉課程資源的差距。既然大學通識教育的多年經驗已知,選修課程無法標準化,每位高中生可以修習的課程不盡相同之下,為何要將他們的學習歷程綁考招呢? 這樣的招生制度公平嗎?
教育部力推的學習歷程包含:1.修課紀錄、2.課程學習成果、3.多元表現,其中「修課紀錄」由學校上傳,「課程學習成果」是上課時老師的作業、報告,逐年上傳後由授課老師認證,「多元表現」含自主學習計畫與成果、社團、幹部、服務學習、競賽、檢定證照、非修課紀錄之成品、特殊優良表現。這其中最為人詬病的是「課程學習成果」是上課時老師的作業、報告,逐年上傳後由授課老師認證。
既然強調高中生的適性揚才及自我探索,怎麼又要求學生逐年上傳作業、報告等,並催促大學端來參採?整個決策最核心的錯誤認知是錯認學習歷程為學習成果,忽略了每個學生的稟賦及吸收能力的差異性。高中時期正是人生中最青春洋溢的階段,為何一上高中他們的未來升學之路就被老師的作業牢牢綁住?痛快的參與社團或球隊(例如我大學同學是籃球高手,身手敏捷幫外商操盤外匯,一路做到董事長)、大量自我閱讀和旅行(例如我同學詹宏志創辦Pchome集團)等都是高中生自我探索的管道之一啊!
教育部執意將學習歷程和考招綁在一起,預期將出現造假的強烈動機及一些不良的後遺症:(i)迫使大批中產階級以上家庭蜂擁將小孩送至私校就學,因私校可為學生打造(甚至造假)漂亮學習歷程,申請進入理想科系;(ii)進不了私校的家長就花錢尋求補習班的協助。近日媒體已報導補習業已打造智慧學習程平台,幫助學生每學期訂定目標、輔導規劃、內容審視,客製專屬完整的學習歷程檔案,此外還有專業素養課程及素養考題,讓學生全方位迎戰108課綱升學制度。一旦民間有此上千億元的的商機,既得利益團體更樂見此錯誤的學習歷程綁考招制度繼續推動。苦的是家長的荷包、年輕學子學會造假以及被磨掉的青春。南韓前總統朴槿惠的閨密崔順實的女兒以「馬術專長生」開後門錄取名校的殷鑑不遠,我們要步其後塵嗎?
大學教授如何看待這些大費周章張羅的漂亮學習歷程呢?例如家長花鉅資送小孩去參加AI夏令營,以為審查委員會認為這位學生是AI高材生嗎?其實不然,他們要看的是學生的數學能力及邏輯分析能力。大學端看的是學生的基本功是否紥實,也報著存疑態度看這些花俏的學習歷程。他們要看的是學生的學習成果(國內外科展比賽得獎、外國語言能力得到認証、一篇小論文及實作成果等)。
最後,我想幫適用108課綱的高中生們說說話,政府口口聲聲說新的改革是為了給他們“自由快樂的探索,找出自己的興趣,達到真正適性揚才”,但大人們決定將學習歷程綁考招的過程有讓他們參與嗎?有曾來關心傾聽他們現在的處境和心聲嗎?這不是為政者以為透過更多的溝通和對話就可化解家長和社會的疑慮和不安,而是應該廢除此不當的、沒必要的學習歷程綁考招制度啊!
(作者為台大經濟系鄭秀玲教授)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