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貼政大劉宏恩教授的文章
話術:什麼是話術?把「臨床試驗毋需第三期完全做完」講成「臨床試驗毋需進行到第三期」,就叫做話術。
誠實:什麼是誠實?明明並非比照美國FDA等國際標準來審查國產疫苗緊急許可,那就明白承認自己的標準比較寬鬆,不可以說自己的標準跟他們同樣嚴格。
底下的資料都是一翻兩瞪眼的「事實」資料,沒有個人意見或口水的問題。任何人只要直接看原文或是Google翻譯一下都知道「事實」是什麼:
1. 美國FDA公告的COVID-19疫苗緊急授權許可(EUA)的申請標準,第4頁明白要求:申請廠商必須提供臨床試驗第三期得出的清楚明確的有效性與安全性數據,才有可能獲得許可。
http://markliu.org/FDAguidance.pdf
2. 去年12月獲得美國緊急授權許可(EUA)的 Pfizer/BioNTech 疫苗,Pfizer 公司的說明清楚表示:美國FDA是依據該公司臨床試驗第三期、受試者人數達四萬四千人以上的數據,才同意其申請。
http://markliu.org/Pfizer.pdf
3. 今年2月獲得美國緊急授權許可(EUA)的 Moderna 疫苗,美國FDA的許可信函中明確說明:是基於該公司臨床試驗第三期、受試者人數約三萬人的數據,才同意其申請。
http://markliu.org/Moderna.pdf
4. 今年2月獲得美國緊急授權許可(EUA)的 Johnson & Johnson (Janssen) 疫苗,美國FDA的許可信函中明確說明:是基於該公司臨床試驗第三期、受試者人數約四萬四千人的數據,才同意其申請。
http://markliu.org/Johnson.pdf
5. 今年1月歐盟藥物管理局EMA許可的 AstraZeneca 疫苗,該公司的說明清楚表示:歐盟EMA是基於該公司臨床試驗第三期、受試者人數近二萬四千人的數據,才同意其申請。
http://markliu.org/AZ.pdf
以上如果沒有時間看完全文,可以看我用黃色標示的段落句子。
台灣政府如今為了國產疫苗問題陷入各方口水爭議和泥淖,我內心覺得非常痛心。因為去年10月衛福部食藥署一公告國產疫苗EUA的標準只需要做臨床試驗第二期,且受試者人數三千人以上即可,我就覺得非常擔憂,認為這樣子的政策未來一定會引發爭議,請政府對於其為何採取比歐美寬鬆的標準務必做清楚的公開說理與公共政策論辯。當時我盡快在蘋果日報紙本上投書 ( http://markliu.org/vaccine1.pdf ),希望提醒政府不可不慎。但是七個多月過去了,我始終沒有看到政府對此有清楚的公開說理,卻眼睜睜看著爭議越演越烈,許多民眾對於國產疫苗和政府相關政策的信任越來越動搖。如今,政策溝通與修正調整的時機早已錯過,一切只能被口水淹沒。
為什麼疫苗臨床試驗第三期很重要?台灣食藥署的標準為什麼可能失之太寬鬆?陳建煒教授(台大醫學院教授、台大醫院臨床試驗中心主任)的這篇「台灣疫苗進度落後沒面子?國產疫苗不要急著上路!」寫得非常好,我把它放在底下留言第一則。強烈推薦閱讀。
事實問題不應該隨著黨派立場而轉彎。以上美國政府FDA、歐盟EMA、各大藥廠的疫苗許可資料,都是來自於它們的第一手原始資料,不是轉述。麻煩各方論辯都請奠基於事實,而不是更多口水和話術。
.
.
劉宏恩/國立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副教授,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人體研究倫理審查會委員,台北榮民總醫院人體試驗委員會委員 被回報 2 次|1 份回應 |1,225 天前
蔡稱7月底供應國產疫苗,但是在國產疫苗未經三期臨床試驗安全無虞前,請不要施打 被回報 1 次|1 份回應 |1,240 天前
對總統蔡英文二度公開表示,國產疫苗將在7月底上市,楊志良則公開呼籲民眾不要接種國產的高端疫苗,並希望能形成群眾運動。
楊志良說明,國產疫苗上市沒有經過正式程序,所有世界衛生組織(WHO)緊急授權的疫苗,全都經過一定程序,必須做三期臨床試驗。楊志良說,第三期臨床必須在有相當疫情的國家才能做,台灣不可能做第三期。
楊志良酸總統比前美國總統川普還大膽,竟然以總統的身分宣布疫苗時程,但他對國產疫苗沒有經過第三期臨床試驗、沒有經過正常程序就要貿然開打,大大不以為然。 被回報 1 次|1 份回應 |1,237 天前
請不要打國產疫苗!
揭盲數據不可靠!
或者說,數據沒什麼大不了的,因為給人體注射抗原當然會產生免疫反應!
沒有三期臨床試驗,不要相信!
他們的第二階段數據只是“安全”數據!
只有三期臨床試驗數據才能檢驗疫苗是否有效。 被回報 1 次|1,215 天前
最近有人在帶風向,疫苗在獲得授權之前不用經過三期臨床試驗及發表。
此表供參,未來國產疫苗也可借鏡檢視。 被回報 1 次|1,226 天前
疫苗之亂受害人不分藍綠
翁達瑞 / 美國大學教授
疫情還在燒,但大家忙著吵疫苗。疫苗之亂去年底就開始了。這幾天,藍營的攻勢轉向抹黑即將上市的國產疫苗。
這是藍營的抹黑說詞:國產疫苗只完成二期實驗,沒進入三期臨床試驗。蔡政府把民眾當白老鼠,罔顧人民的健康。
這是真相:目前施打的西方疫苗,也都「沒有完成」三期臨床試驗。當初取得緊急使用核可時,西方疫苗都是「二期完成,三期尚未完成」,因為申請時使用的是三期的「期中報告」,而非「期末報告」。
藍營指黑為白的攻勢凌厲,甚至讓部份綠營砲口對內,指稱西方疫苗「二期完成、三期未正式完成」的說法不實。有些人還繪聲繪影的說,輝瑞與莫德納疫苗「都是完成三期實驗」。(附圖一)
事實上,所有藥品或疫苗要在上市,都要經過三期的臨床實驗/測試/試驗,才能獲得FDA核准,包括:
#一期:少量自願者測試(testing)
#二期:大量自願者實驗(experiment)
#三期:醫院的臨床試驗(trial)
根據美國FDA的程序,三期臨床試驗要有用藥後「六個月」的追蹤,包括藥效與副作用的評估。
去年十二月,輝瑞和莫德納疫苗都尚未完成三期試驗,只有兩個月的追蹤資料。由於疫情嚴峻,兩家藥廠在「二期完成、三期尚未正式完成」的情況下,分別向FDA申請緊急使用核可,也都獲得批准。
取得緊急使用核可後,兩家藥廠繼續三期的臨床試驗,在今年三、四月間完成。附圖二的報導清楚記載,莫德納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在今年四月九日終告完成。
輝瑞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驗也在三、四月間才完成。輝瑞已經補足資料,向FDA申請正式使用核可。預期莫德納很快就會跟進,向FDA申請正式使用核可。(附圖三)
莫德納和輝瑞的作法,叫作「滾動式申請」(Rolling Submission),也就是先申請新藥上市,獲得緊急使用核可之後,再滾動式補齊繼續收集的新資料。(附圖四)
所以西方疫苗「二期完成,三期尚未完成」的說法,並沒有錯誤。
由於國內的疫情緩和,國產疫苗的三期臨床試驗,沒有足夠的感染數評估疫苗的保護力。在二期的人體測試,國產疫苗誘發抗體製造的能力極佳,也就是防護力極強,雖然沒有臨床試驗數據佐證。
除了藥效之外,三期臨床試驗還要追蹤疫苗安全性。就安全性而言,國產疫苗的數據相對完整。例如高端疫苗的四千個受測者,只有五百人打安慰劑。施打疫苗的三千五百人,並無嚴重的副作用反應。
就疫苗的安全性而言,國產疫苗的研究數據不會比輝瑞或莫德納差。就防護力而言,國產疫苗免疫了反應不輸給西方疫苗。在取得緊急使用核可後,國產疫苗會有更多追蹤數據,可被補足並用來申請正式核可。
疫苗上市申請是科學問題,對錯可一翻兩瞪眼,沒有各說各話的空間。本是黑白分明的議題,卻被藍營操作到黑白不分,虛假訊息滿天飛,最後連部份綠營都被洗腦了。
這場疫苗之亂再繼續,必然嚴重打擊民眾對國產疫苗的信心。在西方疫苗取得不易,民眾又不願施打國產疫苗,台灣只能靠鎖國防疫,最後受害的是所有人民,不分藍綠。
後註:破謠言、齊抗疫,人人有責。若你發現這篇帖文有澄清作用,請逕自轉傳,不需獲得我的同意。 被回報 2 次|1 份回應 |1,225 天前
被回報 3 次|1,222 天前
被回報 2 次|1,223 天前
目前國產疫苗包括高端及聯亞,都尚在二期臨床試驗階段,蔡總統卻對外指出,國產疫苗將在7月核准,且國產疫苗只做臨床二期,就給緊急授權. 民眾要的是有遵循世界標準,未經三期證明安全有效,就給民眾接種,是不可原諒的罪惡。國際也不會認同. 必仍封台灣於外.
尚在二期臨床 總統卻宣稱7月可上市 醫界怒轟 政治干預疫苗審查
https://tw.news.yahoo.com/%E5%B0%9A%E5%9C%A8%E4%BA%8C%E6%9C%9F%E8%87%A8%E5%BA%8A-%E7%B8%BD%E7%B5%B1%E5%8D%BB%E5%AE%A3%E7%A8%B17%E6%9C%88%E5%8F%AF%E4%B8%8A%E5%B8%82-%E9%86%AB%E7%95%8C%E6%80%92%E8%BD%9F-%E6%94%BF%E6%B2%BB%E5%B9%B2%E9%A0%90%E7%96%AB%E8%8B%97%E5%AF%A9%E6%9F%A5-201000327.html
林良齊、楊孟立、陳人齊/台北報導
2021年5月15日 週六 上午4:10·2 分鐘 (閱讀時間) 被回報 3 次|1 份回應 |1,241 天前
這篇是×大醫生有憑有據分享出。
謠言止於智者—智者你在那裡?
整個下午我和夥伴努力查詢:
1. NIH Clinical trial 網頁查詢Covid-19疫苗第三期臨床試驗的資料
結果:迄今沒有任何一家完成第三期試驗。
2. 再查pubMed 國際SCI 期刊 目前發表的第三期臨床試驗的正式論文 - -
結果:鴨蛋 O
真不知為何台灣這麼多人,日日日夜夜吵不完了?一直在找國家的戰略寶物- -國產疫苗的麻煩呢?
還5/31/2021 被回報 1 次|1,224 天前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 ・
台灣實科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