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就像『魚要學游』一樣自然。」
問烏克蘭的無人機,怎麼從沒有廠商做,到年產四五百萬架,怎麼從仰賴境外進口,到現在有百分之百烏克蘭製造的高階機型,烏克蘭的無人機產業,從沒有武器但得對抗坦克,從沒有國外軍援但必須對抗俄國大軍入侵的救急妙用,到成為智庫眼中,全歐洲國防改革、軍備生產的重大推力。
三年之間怎麼做到這些改變,受訪者是國防改革的智囊,回答了這句:落水了,得學游,要做什麼,就得做。
他說的是,民間,國防部、數發部、關鍵產業發展部、軍方、以及外交部,都得學、得游,才能活。
去之前,知道此行最大重點是理解三年抗戰之間,無人機供應鏈、資訊戰的對戰,烏克蘭長出什麼韌性跟回應的方式了。
努力約訪之後,得到的訪、現場,遠超過我的期待。
從生產現場、產業聯盟、新創聚落、到國防改革政策,以及國際軍援連結等策略,爬梳了過去三年的政策轉變,訪了國際智庫的學者。當作政策研究報告寫,但更重要是要看見人。
這麼慎重的寫這些臉書文,是因為希望這個報導能被看到,尤其是那些同樣覺得需要「學游」的人們。一萬多字分上下兩篇,見留言,實在謝謝也辛苦 Chen-Hun Chang🙏
🌎
#野心與底氣
如果沒有去,從台灣看到的大部分資料,會以為烏克蘭的戰線上,全靠美援。川普願不願意援助好像決定一切。
努力訪了讀了過去三年烏克蘭的國際軍援戰略,第一年的應急、生存、混亂之後,第二年,澤倫斯基喊出要讓烏克蘭成為西方國家的軍火製造中心,接著邀請兩百多家軍火商來烏克蘭開會投資,並讓北歐國家考慮,讓他們領頭,談出創新的軍援模式:讓烏克蘭的廠商去拿國外政府的標案,但在烏克蘭生產、用在烏克蘭的戰場。
對內,在被罵了數年之後。換掉不懂無人機的軍方採購、軍方指揮官,成立國防科技新創補助,讓廠商提案,直接生產。
培訓人:跟技職學系開發課程,飛行員與研發。
這個故事,可以是台灣財經雜誌寫聚落搭起供應鏈那樣的熱血故事,我不小心變成了財經記者,問新創聚落的執行長說,「你們怎麼讓高階人才願意投入呢?烏克蘭的軟體、IT這麼強,無人機產業不穩定,因為戒嚴又不能外銷,市場跟收入都不一定能跟軟體比吧?」
他低頭,緩緩說出:
「我兩個好朋友就是無人機的pilot,他們都作為目標,被俄軍殺死了。
我們許多朋友跟親人都在前線,我們做這個產業最大的動力,不是市場,是威脅。」
是熱血的產業故事,也是血紅的衝出重圍,每一個在家裡客廳組裝無人機的老百姓,生產無人機的企業主,是覺得自己在救國,在守護家人,在保護軍隊。
事實上,先有志工、有前線自己找出無人機作戰方法的基層,然後才有大規模的量,然後才喚醒老舊的政府機器,然後鬆綁政策,然後用前線的戰功、戰績,成底氣,跟國際喊出援助。
如今有十七國加入了烏克蘭發起的國際無人機聯盟,那不是NATO,是全球最先進、有錢的無人機跨國工作小組。
#中國
4/22,澤倫斯基記者會公布,有中國「工人」在俄軍的無人機工廠中。
烏克蘭受訪者說,中國供應商是最積極參與烏克蘭無人機製造的廠商,一度,大疆全球六成產量輸往烏克蘭。
文中受訪的國際智庫說,中國積極、滲透雙方,從俄烏戰場上,調整他們攻台的軍事部署,五大面向、推出一輪一輪的調整。
🌎
#最有價值的戰場
#值得合作的夥伴
#最有能力的產業鍊
三年來,無人機產業的故事,尤其對歐洲,烏克蘭讓自己在國際談判中成為了以上三件事。
今年初,丹麥國防部長罕見地公開說,要派丹麥的軍人,跨軍種的,去烏克蘭戰場上,每個人學兩週,回來丹麥推動軍事改革。因為那是前所未有的先進、競爭的戰場。烏克蘭人摸索出的軍民協作、無人機生態系還有作戰方式,是全球頂尖。
截稿前,看到一場烏東的作戰是這麼進行的:用機器人進行埋雷,用地面無人車載送後勤補給,用無人車往地底下丟炸彈,用無人機偵查、投射、掃射。全都是無人機系統。
🌎
前烏克蘭總指揮官,現在被派到英國擔任烏克蘭大使,在他寫的研究文章中最後兩句是這個,以上說的東西一直到以下這兩句,都是沒有進到烏克蘭,看不懂、無法領會的「魚得學游」。
他說:「在水平的、去中心化、各自組織的民主社會中,創新,使烏克蘭成為無人機製造和使用的世界領導者,幫助烏克蘭繼續抗戰,持續的在抵抗俄羅斯入侵的存亡之戰中,發動攻擊。」
這是個什麼樣的故事呢?我財經雜誌的背景、g0v的背景、政策分析師的背景以及一個台灣平民的背景,心裡有好多不一樣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