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來告訴你開荒有多難!


01
村里有個朋友的祖輩,大概清末民初逃荒來到本地落腳。
他們家一直口口相傳著一段“祖輩血淚紮根史”——
當年他祖輩一路討飯來到我們這兒,從給地主當佃戶、扛長工開始,父子倆用了三十年才開出一片荒地。
三十年開了多少畝?
17畝。
付出的代價是老漢不到五十,咳血而死。
我們這兒本來多山,人多地少,但凡平整一點的,離水源一里之內,犄角旮旯,溝溝坎坎幾乎都被人佔了,多一分地,子孫就多一口飯吃。
所以過去講究“以地看人”,只要你有屬於自己的土地,哪怕只有半畝,別人也會平等待你,因為你掌握了那個時代最重要的生產資料。
可你要連半分地都沒有,屬於流民,盲流子,別人都懶得搭理你。
因為跟你打交道沒意義,沒準哪天你們全家就餓死了。
過去的農民對地的重視到了什麼程度?
舉個例子。
本地靠近中俄萬里茶道,為做買賣方便,常有外地商人“寄籍”本地,就是把戶籍臨時掛在村里。
曾經有一戶茶商在村里住了幾十年,兒子孫子都在這兒出生,到孫子娶妻生子那會兒,老茶商都沒能在村里買下哪怕一畝地。
幾十年就沒人賣地?
肯定有,但輪不到他。
過去賣房子講究先問四鄰,鄰居都不要才能賣其他人,而買房人的人品和名聲也要得到四鄰認可,這筆買賣才算能成。
如果他人品和名聲不好,四鄰有權聯合起來告到縣衙,攪黃了你這筆買賣。
原因很簡單,你賣了房子,拍拍屁股走了,他們還得跟惡鄰打一輩子交道呢!
誰不想有個好鄰居?
賣地也一樣有規矩。
先問親族,再問本家(宗族),再問地鄰,一塊地只有親戚不要,本家不要,你那塊地挨著的張三李四也不要,外地老茶商這個“偽同村”才有一線機會。
所以他有錢也沒用,很多穿越小說,主角回到古代,大把銀子撒出去,幾十畝幾百畝的買,基本不靠譜。
地是農民的命根子,絕不是一句形容,那是祖祖孫孫的飯碗。

朋友的祖輩兩代人三十年才開了十七畝地——有了屬於自己的地,才不被視為外姓人欺負,正式算為本地人,不然子孫連老婆都娶不上。
你家連地都沒有,就算嫁過去一天三頓喝玉米糊糊,喝的都是別人家種出來的糧食,這跟嫁給要飯的有啥區別?
一旦遇上個風災旱災,糧食減產,作為親戚,幫你不幫,救你不救?
怎麼幫? 怎麼救?
地主家都沒餘糧,普通人家更別提,與其到時候左右為難,陷入道德困境,不如一開始就不跟你家打交道,多省事。
土地,就是外來人納的投名狀。
遇上災害年景,你無牽無掛,帶著老婆孩子撒丫子跑了,跟你建立人際關係的意義何在? 浪費感情。
有土地拴著你,你才能跟我們一起同甘苦共患難,才能得到認可。
這種微妙的心理習慣現在也有。
你在城裡上班,是租房還是買房,本地同事跟你相處時的態度截然不同。
你要一直租房,同事們跟你客客氣氣,公事公辦,下了班基本上不跟你有生活往來。
萬一哪天你就退了房,辭了職,回了老家或浪到別的地方去了,跟你處的再好又有什麼用?
買了房就不一樣了,至少證明你願意紮根本地,結婚成家生兒育女,同事們才願意跟你深入交往,主動邀請你上門做客,也願意來你家,兩家人經常湊一起吃個飯。
一來二去,從同事變成朋友,從單純的工作交往變成更緊密的家庭之間的生活交往。
有房沒房,和古代有地沒地,本質上大概一個意思。
一直租房住,你永遠是一個現代流民。
當然,如果你不打算成家立業,不考慮子女入托上學及未來養老這些東西,你大可以一直流民,反正現在條件好,總歸餓不死。
但古代就不一樣,無地流民等同賤民,境遇非常慘,從國家層面遭到體制性歧視,被本地人集體鄙視和抵制,動輒羞辱驅趕。
現代流民找工作多簡單,只看你的教育背景和能力,不會審查你的身份,養活自己很簡單。
而古代流民,連找個活計想吃飽肚子都需要找個當地人為你提供信用擔保,可誰會大發善心替你這個來路不明的外鄉人背書?
怎麼辦,要么當賊,要么做匪,要么餓死。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