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問大家一个問题:教育孩子,為什么至今没有完美“配方”?

要回答這個問題,你就必須理解甚麼是:滞後效應(Delay)。

什么叫“滯後效應”?

你有没有遇到過“淋浴的尷尬”?往左擰龍頭,水越來越燙;往右擰龍頭,水越来越冷。你只好往左、往右、往左、往右,折腾10分鐘?

你有没有經歷過“目標的震盪”?目標設高了,完不成士氣大落;目標設低了,太容易鬆懈矯縱。你只好高点、低点、高点、低点,嚐試几个月?

你有没有見過“政策的舞蹈”?政策一收緊,經濟就遇冷;政策一放開,經濟就過熱。你只好小幅收緊、放鬆、收緊、放鬆,調整好几年?

為什么會這樣?

因為開龍頭到水變熱需要几秒,定目標到出結果需要幾週,改政策到有變化需要幾个月。因果之間,有个時間差。這个時間差,就是“滯後效應”。

滯後效應,讓在空間維度上就已經很複雜的系統,又增加了時間維度上的複雜性,讓我們的決策很難“一步到位”。

而因為存量的缓冲,以及流量的缓慢,“滯後效應”帶来的時間維度上的複雜性,無處不在。

從感染病毒到出現症狀,有一定的“潛伏期”,讓我們難以從症狀追溯病因;從播種到收獲,有長時間的“耕耘”,長到讓我們懷疑努力是不是一定有收獲;從投資到回報,會有漫長的等待,讓我們無法快速驗證自己的判斷。

回答一開始的問題。教育孩子,為什么至今没有完美“配方”?

因為從教育到見效,有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滯後效應。你几乎無法從今天的結果,劃一根長達几十年的因果鏈,跨越數不清的人,數不清的事,指向原因。誰能說孩子今天如此優秀,就是因為20年前你给他報的那个澳數班呢?

滯後效應,讓這个世界撲塑迷離。

那我們“洞察”了“滯後效應”這個調皮鬼的存在,又能怎樣呢?

能帮助我們作出正確的商業決策。怎麼識别和處理好“滯後效應”,以下三條,是老師從大量咨詢案例中總結出的心法,給您参考。

第一,原因不一定在結果附近

我們應該如何學習谷歌?很多人參觀谷歌后恍然大悟,回去後也建了一个六星级員工餐廳。這就是因為缺乏對“滯後效應”的洞察。

因為存在“滯後效應”,所以原因不一定在結果附近,可能在几天前,几个月前,甚至几年前。學習今天谷歌為何成功,你要看15年前它做了什麼,而不是今天有什麼。

你的公司業績大漲,真是因為銷售部門浴血奮戰嗎?當然是。但更重要的原因,可能並不在結果附近,而是在三年前,你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研發的決定。

你持續培訓員工,没有看到結果,說明培訓没用嗎?當然不。原因不一定在结果附近,結果可能在几个月後的一場大戰役那里等著你。

第二,減少滯後,增加確定性

朋友請我試用一款智能音箱。我打開包装,按下開關……没有反應。我再按一下,還是没反應。我問他,他說按下去後你等几秒鐘。果然,6秒之後音箱亮了。

這就是滯後。用戶“按下开開關”這个因,到“打開音箱”這个果,有6秒的時間差。因為這6秒的滯後,用戶不斷重復操作,最终迷失。

怎么辦?減少滯後,增加確定性。按下開關後,先亮起一盞小灯,或者震動一下。這個小改動,就可以減少滯後,增加確定性,讓用戶不再像个傻瓜。

管理也是一樣。看到員工的優秀表現,怎么辦?不要等到年終上統一表彰。這會讓員工混亂,很難把獎勵的果,聯系到行為的因。

怎麼辦?減少滯後,增加確定性。即表揚。這樣員工才能建立因果鏈,知道什么行為是被獎勵的。

只有當你見識過“滯後”帶来的混亂,才會明白“即時”的可貴。

第三,警惕由“滯後效應”引起的“劇烈震盪”

一家歐洲日用雜货公司公布過一个數字,他們生產一件產品需要45分鐘,把產品賣到消費者手上需要150天。也就是說,製造商的生產計劃,經過“制造商、批發商、零售商、消費者”這條長鏈,要滯後150天,才能得到市場反饋。

市場作出積極或者消極的反饋後,製造商就算立刻增產或者減產,也要150天後,長鏈才能觸達消費者。150天後的需求早已變化。所以,整个供應鏈一會兒積壓庫存,一會儿供不應求,劇烈震盪。

人們把這種商業世界中的長鏈波動,稱為“長鞭效應”,你一定体會過拿着跳繩的一頭上下甩動,弓起的波會慢慢傳到繩子尾端。



長鞭效應,最早是由寳鹼公司提出。MIT斯隆商學院的約翰·斯特曼教授,用一个“啤酒遊戲”模擬了滯後供應鏈,並在大量學生中做了實驗,發現不管是誰操盤,只要“消費者、零售商、批發商、製造商”導致的“滯後”結構不變,“慢半拍”,就必然導致庫存的“劇烈震盪”。

是“滯後效應”這個系统結構,而不是结構里的人,決定了結果。結構大於人。

那怎么辦呢?两个辦法,縮短,和平滑。

縮短,指的是用“短路經濟”砍掉供應鏈環節,甚至用戴爾式直銷、小米式預售的方式,縮短長鞭。

平滑,指的是不要因為某天賣得多,就投機性生產,而要根據一週、一月或者若干年的歷史数據安排生產,平滑長鞭的抖動。

你一定聽說過“有效市場假說”。價格高,更多人參與競争,價格降低;價格低,不少人退出市場,價格上升。價格總是能反映價值。

但學習了“滯後效應”這個調皮的結構模塊,你就會明白:價格几乎永遠不會等於價值。看不見的手調節時總有“滯後”。這個滯後,讓價格圍饒著價值震盪。而這個震盪帶來的空間,就是創業者永不消失的機會。



要点總結

什么是“滯後效應”?


因果鏈、調節回路,和增强回路雖然都很厲害,但是如果加上時間的維度,就會發現因果不是瞬間鏈接,回路不是瞬間閉合。它們都在時間軸上,體現为一个時間跨度。

這个跨度,就是滯後。

滯後效應,並不是微不足道的“慢半拍”。滯後效應一旦纏上了“調節回路”,系统就會出現劇烈的震盪;而一旦纏上了“因果鏈”,原因和結果,就會在時空上遠離,誤導你的判斷力。

關於滯後效應,我教给了你三个看清並利用的好辦法,其實不只是商業決策,你平時的日常決策也會用到:

原因不一定在結果附近;
在產品設計、公司管理上,都要懂得減少滯後,增加確定性;
用縮短和平滑策略,提防“滯後”引起的“劇烈震盪”。

了解了後效應的原理,你在分析問題時,就會加入時間的維度。從此,“時間”不再是随便左右你決策的因素,你的洞察力上到了一个新台階。

思維轉換學院(TDDW學院)與您分享@b
近 31 日
6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