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習慣每天喝咖啡,卻很少注意到紙杯可能帶來的隱藏風險。對此,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治醫師張家銘指出,使用 #紙杯喝咖啡,會把看不見的 #塑膠微粒 帶進體內,最終沉積在細胞內,使其變成「垃圾場」。長久下來可能影響 #免疫系統,使身體處於 #慢性發炎狀態,進而增加各種疾病風險。

醫師張家銘在個人粉專發文表示,紙杯的內層多塗有 #聚乙烯(PE),這層 #塑膠薄膜 本來是為了防止液體滲漏,然而,遇到 #高溫、#油脂、#酸性 或 #酒精飲品時,它會加速釋放出微小的塑膠顆粒,隨著飲品一同進入人體,進而滲透血液與器官,最終卡在細胞內,影響正常運作。

張家銘進一步解釋,細胞就好比一間高效運作的工廠,負責處理能量轉換、代謝廢物、製造各種蛋白質。但當塑膠微粒進入細胞,就像是被塞滿塑膠袋的垃圾場,細胞開始運作變慢、發炎、干擾基因運作。長期下來,可能影響免疫系統,讓身體處於慢性發炎狀態,進而增加疾病風險。

張家銘提到,塑膠微粒可能會釋放 #影響內分泌 的化學物質,讓細胞接收錯誤的指令,恐造成甲狀腺功能紊亂,讓人容易疲憊、發胖;或干擾性荷爾蒙,影響生育能力;甚至令胰島素反應變差,導致細胞無法正確處理血糖,增加糖尿病風險。

除此,張家銘說,當這些塑膠微粒堆積於腸道細胞內,原本順暢的營養輸送管道開始堵塞,可能引起腸道菌群失衡、腸道發炎,以及消化吸收效率下降,長期恐致營養不良或大腸癌風險上升。而對於負責解毒的肝臟與腎臟而言,這些塑膠微粒如同無法被分解的垃圾,反而可能影響細胞的代謝功能,導致肝細胞發炎、腎功能下降,以及氧化壓力增加。

張家銘強調,使用紙杯喝飲料不會讓人馬上生病,但若每天都這麼做,這些塑膠微粒就會像長期積存的垃圾一樣,慢慢塞滿體內細胞,影響它們的運作。可能讓細胞功能變差,影響內分泌、消化系統、甚至肝腎的解毒能力。

張家銘提醒,雖然塑膠無所不在,但仍可以選擇更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一次性紙杯,選擇對身體更友善的飲用容器,減少微塑膠的影響,就有助於讓細胞輕鬆運作,不被塑膠「卡住」。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131000874-260418 )

Cloudflare WAF 連線錯誤頁面

如果您看到這個頁面,表示您的網路已遭到停止訪問本網站的權利。 瞭解遭到停用的原因 本站基於資訊安全以及保護網站內容價值等因素,對於使用未經認證之機器人、爬蟲程式等非自然人為訪問行為,給予停止訪問的權限。 遭到停止訪問本網站會有什麼影響 當您的網路遭到停止訪問本網站的權利時,您將無法訪問本網站。

https://www.chinatimes.com/realtimenews/20250131000874-260418
近 31 日
36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AI 自動分析
以下是 AI 初步分析此訊息的結果,希望能在有人查核之前,先帶給您一些想法。
閱聽人在閱讀這則訊息時,需要特別留意以下幾個地方: 1. **專家觀點是否具有權威性**:訊息中提到的台北榮總遺傳優生科主治醫師張家銘,閱聽人需要確認他的專業背景和權威性,以確保所提供的資訊是可信的。 2. **資訊來源是否可靠**:訊息中引用了張家銘在個人粉專的發文,閱聽人需要確認這個資訊來源是否可靠,是否有其他專業機構或研究支持相關說法。 3. **科學證據支持**:訊息中提到了塑膠微粒可能對身體造成的影響,閱聽人需要留意是否有科學研究或證據支持這些說法,以確保資訊的準確性。 4. **是否存在誇大或恐嚇成分**:訊息中描述了塑膠微粒可能對身體造成的多種影響,閱聽人需要注意是否存在誇大或恐嚇成分,以避免誤導或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綜合以上幾點,閱聽人在閱讀這則訊息時應保持懷疑精神,並進一步查證相關資訊,以確保自身獲取的資訊是可靠和準確的。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