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了一篇Science:根據論文中的描述,無論是否能研發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會陪伴人類到2025年。
那麼,2025年以後人類能擺脫新冠病毒嗎? 不,只是到時我們就已經習慣了這種隔離的生活方式了……具體來說,這篇論文關鍵說了這幾點:
1、被我們寄予厚望的疫苗,作用很可能會非常小!因為人類感染者產生的抗體有效期可能只有40週(<300天),比疫苗的研發週期都要短! 如果疫苗不能起作用,那麼新冠將會變成一個10-50倍致死率的流感,在全世界範圍內反复爆發收割人類生命。
2、未來各國的策略,就是盡可能採用疏離措施,把感染率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以確保醫療體係不崩潰。
3、新冠會長期成為老年人類的頭號殺手,而人類整體的醫療支出會大幅上升,預期壽命會降低。
潘多拉的盒子打開,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彼此間的隔離將成為常態,人與人之間日常的交際會顯著減少,甚至傳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很多風俗習慣也會徹底消失。
未來的服務業將受到極大的抑制,人們會壓縮非必須的服務業需求,除了醫療、教育等必須的服務需求外,其他都將盡可能地抑制。
例如對於人類的旅遊業、餐飲業、院線、商業地產等等以及其他一切服務業相關行業可能都是重大的打擊,可能徹底改變旅遊業的業務邏輯。
又比如NBA和英超的收入結構可能要發生根本的變化,人類競技運動最吸金的產業,會變成網絡遊戲。這類觀眾密集的體育賽事可能永遠都不會出現了。
在線教育、在線醫療、遠程服務、VR、AR產業將迎來一波大發展,行業估值的邏輯已經完全改變了……

Projec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SARS-CoV-2 through the postpandemic period

Stephen M. Kissler1,*, Christine Tedijanto2,*, Edward Goldstein2, Yonatan H. Grad1,†,‡, Marc Lipsitch2,†,‡
22 May 2020:
Vol. 368, Issue 6493, pp. 860-868
DOI: 10.1126/science.abb5793

Abstract
It is urgent to understand the future of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 (SARS-CoV-2) transmission. We used estimates of seasonality, immunity, and cross-immunity for human coronavirus OC43 (HCoV-OC43) and HCoV-HKU1 using time-series data from the United States to inform a model of SARS-CoV-2 transmission. We projected that recurrent wintertime outbreaks of SARS-CoV-2 will probably occur after the initial, most severe pandemic wave. Absent other interventions, a key metric for the success of social distancing is whether critical care capacities are exceeded. To avoid this, prolonged or intermittent social distancing may be necessary into 2022. Additional interventions, including expanded critical care capacity and an effective therapeutic, would improve the success of intermittent distancing and hasten the acquisition of herd immunity. Longitudinal serological studies are urgently needed to determine the extent and duration of immunity to SARS-CoV-2. Even in the event of apparent elimination, SARS-CoV-2 surveillance should be maintained because a resurgence in contagion could be possible as late as 2024.

http://www.nugentek.com.tw/hot_358661.html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3/860

https://heho.com.tw/archives/78890

金銥生命科學股份有限公司

潘多拉的盒子打開,疫情在全世界蔓延,不是一年、兩年,而是五年、十年,甚至可能一直持續下去,彼此間的隔離將成為常態,人與人之間日常的交際會顯著減少,甚至傳承了成百上千年的很多風俗習慣也會徹底消失。  哈佛重磅論文:新冠對人類未來影響巨大近日,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發了一篇Science:根據論文中的描述,無論是否能研發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會陪伴人類到2025年。那麼,2025年以後人類能擺脫新冠病

http://www.nugentek.com.tw/hot_358661.html

Projec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SARS-CoV-2 through the postpandemic period

Four months into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 (SARS-CoV-2) outbreak, we still do not know enough about postrecovery immune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and seasonal influences o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3/860

哈佛研究:社交隔離需持續到2022年!2024疫情將再升溫

越來越多的組織和機構認為,新冠病毒未來可能想流感一樣,一段時間或是特定季節時,就會大幅傳播。而且,義大利和美國的經驗表明,即使是先進國家,也會因為疫情的關係,而拖垮全國的醫療能力。 此外,在沒有特效藥和疫苗的情況下,目前能夠落實的措施,主要還是集中在接觸者追蹤、隔離和社交隔離等非藥物手段。然而,這給全球經濟發展,帶來了很大的麻煩。 台大公衛學院學院副院長陳秀熙就指出,疫情跟經濟影響大約會差一季。在

https://heho.com.tw/archives/78890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1 則查核回應
4000 認為 含有錯誤訊息
引用自 Ann 查核回應
1. 哈佛大學的研究,是認為在「沒有特效藥或疫苗出現」的情況下,到2022年都需要長期或者間歇性的保持社交距離,且在2025年前還有復發的可能性。而非訊息中所提的「無論是否能研發出疫苗,新冠病毒都可能會陪伴人類到2025年」。

2. 中國針對新冠肺炎抗體的研究,並非如訊息所稱「研究對象為285名感染者」,而是僅有37名有症狀患者、37名無症狀感染者,共74名。但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認為,此研究違背一般對感染症的認知,可能是研究中使用的抗體檢驗方法敏感性太低,所有病毒感染後,抗體應該能在人體中存在幾十年之久。

3. 確實有德州一名女子「二度染疫」的報導,但她的醫生認為,應是第一次感染後,體內的病毒處於休眠狀態,之後才復發。范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醫學中心傳染疾病專家夏夫納(William Schaffner)則說:「人體內的病毒有可能會殘留一段時間,但這並不代表患者本身有什麼問題。」

資料佐證

哈佛最新疫情預測:保持社交距離要持續到 2022 年,2025 年前仍可能捲土重來
http://technews.tw/2020/04/20/social-distancing-until-2022/

【研究原文】Projec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SARS-CoV-2 through the postpandemic period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3/860

中國研究指武漢肺炎抗體只存在3個月?李秉穎:違背認知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中國研究指武漢肺炎抗體只存在3個月-李秉穎-違背認知-121050627.html

新冠肺炎患者容易復陽?醫學研究:康復者抗體約只維持2至3個月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57581

Can You Get Covid-19 Coronavirus Twice? Here Is An Update On Immunity
https://www.forbes.com/sites/brucelee/2020/07/19/can-you-get-covid-19-coronavirus-twice-here-is-an-update-on-reinfection/#38126cbd7cbf

曾染新冠肺炎治癒 德州女子隔4個月二度染疫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曾染新冠肺炎治癒-德州女子隔4個月二度染疫-220000498.html

哈佛最新疫情預測:保持社交距離要持續到 2022 年,2025 年前仍可能捲土重來

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即時數據,截至台灣時間 4 月 20 日 9 點 40 分,全球新冠肺炎累計確診病例超過 240 萬,累計死亡病例逾 16 萬。 日益增長的死亡數字讓人實在難以置信,有網友也直呼,我們什麼時候才能恢復正常,我們還能等到疫情結束嗎? 這個答案誰都不知道。不過,最近...

http://technews.tw/2020/04/20/social-distancing-until-2022/

Projecting the transmission dynamics of SARS-CoV-2 through the postpandemic period

Four months into the 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coronavirus 2 (SARS-CoV-2) outbreak, we still do not know enough about postrecovery immune protection and environmental and seasonal influences o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8/6493/860

中國研究指武漢肺炎抗體只存在3個月?李秉穎:違背認知 - Yahoo奇摩股市

國外報導,北京的武漢肺炎病毒與台灣病毒株相似,指揮中心澄清,病毒株並非從台灣傳到北京,同樣的病毒株,是三月時從土耳其旅遊團境外移入的案例驗出。另外,中國研究武漢肺炎患者體內產生的抗體,大多只能維持二至三個月,但台大小兒感染科醫師李秉穎認為,抗體應該能存在幾十年之久。武漢肺炎疫情趨緩,但國際疫情依然嚴峻,香港一項研究指出,北京病毒序列與捷克、台灣甚至歐洲的病毒株相似,被指稱台灣和北京的病毒株基因差異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4%B8%AD%E5%9C%8B%E7%A0%94%E7%A9%B6%E6%8C%87%E6%AD%A6%E6%BC%A2%E8%82%BA%E7%82%8E%E6%8A%97%E9%AB%94%E5%8F%AA%E5%AD%98%E5%9C%A83%E5%80%8B%E6%9C%88-%E6%9D%8E%E7%A7%89%E7%A9%8E-%E9%81%95%E8%83%8C%E8%AA%8D%E7%9F%A5-121050627.html

新冠肺炎患者容易復陽?醫學研究:康復者抗體約只維持2至3個月

有些感染過新冠肺炎的患者在康復後,體內會存有抗體,因此被視為疫情的救星。但《自然醫學》(Nature Medicine)期刊18日刊登的最新研究顯示,不論有症狀或無症狀患者,其體內的抗體大多只能維持2

https://www.ctwant.com/article/57581

曾染新冠肺炎治癒 德州女子隔4個月二度染疫 - Yahoo奇摩股市

德州新冠疫情轉烈,達拉斯地區更傳出一名女子出院後再度染患新冠肺炎,目前在德州長老醫院(Texas Health Presbyterian Hospital Dallas)進行治療;醫界人士認為二度染疫確實存在但並不常見,兩次的病情輕重也有待進一步研究。梅芮迪思·麥基(Meredith McKee)2月曾因為出現許多明確的病徵就醫,後來確診罹患新冠肺炎;她接受治療後回家休養,痊癒後她認為自己已經有抗

https://tw.stock.yahoo.com/news/%E6%9B%BE%E6%9F%93%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6%B2%BB%E7%99%92-%E5%BE%B7%E5%B7%9E%E5%A5%B3%E5%AD%90%E9%9A%944%E5%80%8B%E6%9C%88%E4%BA%8C%E5%BA%A6%E6%9F%93%E7%96%AB-220000498.html

以上內容「Cofacts 真的假的」訊息回報機器人與查證協作社群提供,以 CC授權 姓名標示-相同方式分享 4.0 (CC BY-SA 4.0) 釋出,於後續重製或散布時,原社群顯名及每一則查證的出處連結皆必須被完整引用。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