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命的食腦蟲

聽起來像是嚇唬小朋友的口語,但是卻真實發生了。新北市一名年輕女性,在親水設施戲水之後,產生發燒、頭痛、噁心嘔吐、意識模糊、抽筋等症狀,1週後後死亡。檢體結果證實為俗稱為食腦蟲的福氏內格理(Naegleria fowleri) 阿米巴原蟲。

食腦蟲可能是當今世上致死率最高的感染源,電影危機總動員令人聞之色變的伊波拉病毒,致死率上只有50%,但是食腦蟲致死率確高達97%,美國文獻上記錄的157位患者,有153位死亡,更可怕的是免疫功能正常的年輕人,也不能倖免,當年醫學系三年級寄生蟲課程教到這一個可怕的病原,我不寒而慄的感覺至今都依稀清楚,食腦蟲通常是在野溪游泳、野地溫泉戲水、從鼻腔途徑感染,那幾年暑假,我還去了好幾回宜蘭野溪游泳,殊不知有可能與死亡共游。

食腦蟲喜歡生活在溫水水域,通常要25C以上的水,在46C的水溫則是食腦蟲生長最快速的環境,隨著全球暖化,食腦蟲在全球發生率有上升的趨勢,甚至北方的國家例如南韓,去年也發生了一個案例。室內的游泳池或是溫泉如果有教過氯氣消毒,食腦蟲是無法存活的,所以民眾不須恐慌,只有非常罕見的情形,使用野外水或是遭到汙染才有可能感染。

食腦蟲是經鼻感染,沿嗅神經侵襲腦組織,誤食污染的水,是不會感染的。如果要去野溪戲水或是露天溫泉,最好使用鼻夾或是不要讓鼻子接觸到水,醫但感染,潛伏期很短,大約一星期左右,臨床症狀上,食腦蟲導致的腦膜炎和其他細菌腦膜炎無法分辨,所以一定要主動告知野外戲水的暴露史,雖然致死率超高,目前文獻僅有的五位倖存者還是提供寶貴的治療經驗。最重要早期使用特殊的抗菌藥物,其中一個非常可能的特效藥,miltefosine (Impavido )早期用於研發對抗乳癌,後來發現對於熱帶疾病利什曼原蟲有效,2016年或 FDA 通過,然而此藥屬於孤兒藥,初步搜尋台彎似乎沒有此藥,如果台灣已經有相關案例,政府可以考慮專案進口儲備。

最後提醒今夏有戶外戲水計劃民眾,人的鼻子是用來呼吸空氣的,不是像大象用來吸水的,到戶外郊遊,要小心不要讓溪水、湖水或泉水接觸到鼻子 "-^-"
近 31 日
1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ChatGPT 自動分析
以下是 AI 初步分析此訊息的結果,希望能在有人查核之前,先帶給您一些想法。
根據這則訊息,以下是需要特別留意或懷疑的地方: 1. 資訊來源:訊息中並未提及資訊的來源,因此我們無法確定這則訊息的可信度。 2. 疾病嚴重性:訊息中提到食腦蟲的致死率高達97%,但這個數字可能需要進一步驗證。此外,訊息中提到的食腦蟲感染案例數據也需要確認是否真實存在。 3. 預防措施:訊息中提到使用鼻夾或避免讓鼻子接觸水可以預防食腦蟲感染,但這些措施的有效性需要進一步確認。 4. 治療藥物:訊息中提到一種可能的特效藥物,但需要注意這種藥物是否已經在台灣上市,以及是否已經被政府批准用於治療食腦蟲感染。 總結來說,閱聽人需要注意這則訊息的資訊來源、疾病嚴重性的數據是否可信、預防措施的有效性以及治療藥物的可用性。建議閱聽人在接受這些資訊之前,可以進一步查證相關資料或諮詢專業醫療人員的意見。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