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資料來自我們台大醫學系畢業校友,目前在美國進修的 陳彥中。他在美國已渡過最艱苦的那段時間,以下資訊是他實地經驗和查證文獻,徵得他同意分享。(因為直接分享的臉書演算法可能會減低流量,所以我使用重貼,請陳醫師見諒)。
以台灣現在狀況來說,
發燒會去醫院求診,但還未發燒的帶原病人其實已經有傳染力,
因為現在病毒已經走入社區,難免有人會恐慌。
陳醫師查證的資料,#無症狀感染者確實有機會傳染他人_但機會很低。與其惶惶不可終日,不如 #宅在家減少與人接觸,等到政府下一批疫苗充裕供應,大家都去打吧。
不要恐慌,我們會安然渡過的。
原文較長,簡單的說:
1. 案例量還會繼續攀升(下午的記者會不要太恐慌)。
2. 普篩沒用。
3. 40-50% 的感染者沒有症狀
4. 無症狀感染者有 0 - 2.2% 的機會感染他人
5. 雙層口罩沒有用,戴好並定時更換才是正道。
6. 一切防護不如宅
(以下為原文)
=============================
//外國的月亮
其他國家姑且不說 (Oliver Chen 來談一下荷蘭?[0]),美國的經驗的確值得學習,但絕對不是抄來用,因為它是「如果完全擺爛什麼都不管的狀況下會怎樣」是良好的指標,也可以反映某些用重典魔人熱愛的招式執行上的實務會碰上什麼問題。
1. 美國的經驗告訴我們,即使在封城令發佈的狀況下,由於 COVID 在感染早期就能傳播而且有高度的傳染力,案例數會繼續指數上升一到兩週。
> 至少下一週案例數的上升不論到五百到一千,都只是發五月初的考卷。
2. 由於早期的檢驗不足,美國是全世界最愛篩 COVID 的國家之一,我從去年六月到現在驗了二十幾次了,普篩有沒有用?請自行參照美國開打疫苗前的走勢。
> 普篩沒用。
> 篩檢提供的是資訊,如果有需要大量感染資料才能做的決策,就會需要大量篩檢(比如澳洲,Credit: @Chih Chun Dennis Yu ),但即使在這個狀況,要追求的也是有效的下一步,而不是篩檢的量或頻率。
3. 由於美國篩爆,除了做過真.普篩的冰島之外,我們有另一個數據評估沒有症狀感染者的比例。
> 大約 40-50% 的感染者沒有症狀[1]。
4. 由於歐美都放非重症確診者回家,我們可以評估無症狀感染者的傳染風險。
> 和有症狀感染者在無防護的狀況連結大約有 17% 機會感染。
> 和有症狀感染者同住有 29% 機會感染。
> 無症狀感染者有 0 - 2.2% 的機會感染他人[2][3]。
5. 雙層口罩沒有用,#戴好並定時更換才是正道。
> 口罩的防護力來自於密封性,設計良好的口罩正確配戴時應該完全覆蓋口鼻,且在大口吸氣時會內縮,吐氣時眼鏡不該起霧。
> 少數支持雙層口罩防護力的研究是三名受試者在實驗室中進行不同動作之後測量過濾效果,而且結論為「口罩的防護力在於密封性而非層數」[4]
> 日本的統合性研究顯示雙層口罩最多僅帶來 8% 防護差異(81% vs 89%),而同樣正確配戴,戴緊與否會造成 12% 的差異 (69% vs 81%)。[5]
6. #一切防護不如宅
> 得以減少出門的高收入族群在美國的感染率是低收入族群的 1/10 [6]。
> 即使在高度社區感染的紐約,在家上課的大學生的感染率也遠低於生活在同一個城市的居民。[7]
7. #疫苗能打就去打,「因為在斑馬線也有可能被車撞」不是你蒙眼橫越八線道的好理由
> 現有最好的預防方式就是打疫苗,不管是莫德納、輝瑞、阿斯利康、或者是嬌生,實戰上的成績都相當好(>80% 保護力;>95% 重症預防力),安全性也都跟流感疫苗等相近。即使是資料公開度低因此效力跟安全性較有疑慮的的科興疫苗也有 50% 保護力 [8][9]
> 在三月時美國發生的十二例施打後血栓患者有四名於四月時出院、五名四月時仍在住院、兩名不治[13]
> 發生血栓併發症的機會是今彩539中頭獎的機會的一半(百萬分之一)。[10][12]
> 每家疫苗都有極低機會造成血栓,但是現在我們已經初步理解怎麼治療,萬一發生併發症的預後預期會持續改善,疫情較晚發生還是有點好處[10][11]
8. 為了你的家人跟朋友,#打完疫苗還是不能忘記防疫
> 不管是哪一家的疫苗都依賴於你的免疫系統,打完之後至少需要兩週才開始有保護力,需要兩劑的(嬌生外)都是打完第二劑後的兩週才會達到帳面保護力。
> 就算兩週後也不是無敵:在巴西的試驗中,完整施打完科興疫苗後的醫療人員比起未施打組只降低了 35% 的風險。[14]
> 就算兩週後也不是無敵:在完整施打的一億一千五百萬名美國人中,目前有 1139 人依然感染 COVID,當中有八成是 65 歲以上的長者 [15]
> 施打過疫苗的人比起常人傳播 COVID 的機會降低了 90%,但不是無法傳播,進一步的研究還在進行中 [16][17]
9. 老話雖然無趣但是有用
> #勤洗手
> #不摸臉
> #正確配戴口罩
> 熟記 COVID 相關症狀,有症狀時盡可能請假並在做好個人防護的狀況下尋求醫療協助。
以上資料均為公開資料,可以額外引申出三個問題:
1. 不管掛的是什麼頭銜,給了明確違反現有證據的建議的人,到底是蠢還是壞?
2. 這些資料最多請一個助理花一天就能找到,所以很多官員民代到底在幹嘛?
3. 全球唯一發採訪通知來拍攝執勤中醫療人員接受隔離的官到底在幹嘛?
[0]:
https://www.facebook.com/oliverch77/posts/10158106885981778[1]:
https://www.acpjournals.org/doi/10.7326/M20-3012[2]:
https://wwwnc.cdc.gov/eid/article/27/4/20-4576_article[3]:
https://jammi.utpjournals.press/....../jammi-2020-0030[4]:
https://www.cidrap.umn.edu/....../double-masking-amid......
[5]:
https://www.r-ccs.riken.jp/.../2021/03/210304tsubokura.pdf (附圖譯自 [5])
[6]:
https://jamanetwork.com/....../jam....../fullarticle/2768723[7]: 2020 年冬季,紐約的檢驗陽性率平均為 7 - 8%,紐約大學陽性率為 0.5%。
[8]: 之前發過的另一個動態 (安全性相關)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222385436359122&id=1064324504[9]: 之前發過的另一個動態 (效力相關):
https://www.facebook.com/permalink.php?story_fbid=10222357893350564&id=1064324504[10]:
https://www.hematology.org/....../vaccine-induced......
[11]: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e2106315[12]:
https://www.taiwanlottery.com.tw/faq/faq_faq02_detail10.asp[13]:
https://jamanetwork.com/journals/jama/fullarticle/2779731[14]:
https://www.medrxiv.org/....../2021.04.07.21255081v1.full[15]:
https://www.cdc.gov/....../hea....../breakthrough-cases.html[16]:
https://www.cdc.gov/mmwr/volumes/70/wr/mm7013e3.htm......
[17]:
https://preventcovidu.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