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布子的葉片常受蟲害侵擾,而變形如「破布」,但原本口味生澀的果實,卻在先人的巧手與智慧下,轉變為台灣飲食文化裡的特殊記憶。
◎開胃下飯的好佐料
1932年,歷史學家連雅堂就在《雅言》中提到,台南人就會以破布子配飯,「入鍋,下鹽煮之,粘合如膠,可佐飯。又與豆腐同煮,濃淡得中。」
◎傳統做法裡,脫離枝頭的破布子入菜,得先經過「入鍋」、「下鹽煮之」、「黏合如膠」等三道手續。繁複的加工過程,也造就了左鄰右舍相邀,農家婦女齊聚一堂的熱鬧景象。
◎初夏之際,破布子的果實由綠轉黃,就可以進行採收。採下的破布子,得先去掉蒂頭,再泡水洗淨黏稠的汁液。洗完之後,把水加入鍋中,正好淹過破布子的量,小火熬煮兩到三小時。
◎若要將破布子製成塊狀,就得和時間賽跑。先把鹽水倒入碗中,再取一瓢左右的破布子,放入鹽水中快速翻動。破布子碰到鹽水會凝結成塊,所以要趕在降溫之前,把破布子加工成圓餅狀。
◎若想維持破布子整顆果實的口感,也可以用蔭油、鹽、糖做成醬汁,再把煮好的破布子浸入淹漬。冷卻之後,就可以用於料理入菜。無論是蒸魚、煎蛋、炒龍鬚菜,都少不了破布子厚實的香氣,及鹹味後的淡淡回甘。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