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位台大校友臉書的文章:

這兩天,有一則不具名的“政府高層”向媒體爆料/放話的話語開始流傳,稱其中一支國產疫苗技術的背後,其實來自於美國政府的戰略支撐,和莫德納疫苗是“孿生疫苗”關係,一母兩胎。

當然,很快也有生醫領域的專家指出,使用mRNA技術的莫德納和使用蛋白質次單元的這支國產疫苗,再怎麼“孿生”也孿不到哪去,就像你很難說一隻雞和一頭象是孿生關係一樣。

我希望台灣儘可能多的人,都儘快打到充分、大量、有效可靠的疫苗,不管是哪一個地方、哪一個廠牌生產的,只要是有效可靠安全的,都是好疫苗。面對病毒的威脅,我們希望每一支疫苗都成功,且都以最快的速度成功。

但是”美國政府為了體現對台灣的政治支持,要求作為一家私營企業的莫德納”把“孿生技術給了台灣”的這種話語,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是站得住腳的?不管是帶話給公眾的該媒體,或是在新聞稿件幕後的「高層」,都應該拿出更可檢視的事證。

抗疫者,死生大事也。

面對追問,不要隨便再用一句“涉及國安”“涉及高度機敏性”“這是戰略考量”就帶過,然後再用這種“孿生話術”製造的信任感,diss民間要求開放多元化疫苗進口的合理性,還有急迫性。

到底莫德納作為一家美國私營企業,能夠跟外國怎麼合作?最近可稽的公開案例,就是我們隔壁的韓國。

兩周前,韓國總統文在寅訪美,作為拜登政府上台後第二個在白宮親自接待的外國領導人。這個面子夠大了,僅排在菅義偉之後。在韓美元首峰會拿來剪綵的韓美友好合作大禮包之中,就有一項,是莫德納和三星與韓國政府,簽訂三方合作備忘錄,從今年第三季度開始,就要在韓國本土生產新冠疫苗一事。

然而,合作的備忘錄攤開後,一部分韓國公眾卻對合作的”含金量”不滿意了。為什麼,因為即便是在美韓元首公開、當面見面剪綵的背景下,莫德納也只同意把【疫苗原液】給三星,讓三星以配製【疫苗成品】(DP)的方式生產疫苗。而沒有通過技術轉讓,把【疫苗原疫】的生產工序也交給韓國三星。這就讓一部分韓國人覺得,搞了半天你只是讓我來做代工而已嘛,在產業鏈的價值相對低。

那莫德納之前有沒有把【疫苗原液】的環節交給別人過?有,之前莫德納和瑞士Lonza Group的合作就是把原液生產的環節給交過去。而且人家生產的也很好,保障安全的義務合約條款都明定著。別國要買的時候,別國的中央政府有沒有跟莫德納「原廠」簽約,似乎也從來沒有被別國政壇當作一個問題過。

但是跟韓國,只有韓企SK和AZ、跟Novavax,,還有Huons跟俄羅斯的衛星V疫苗簽署了從原液到成品的技術轉讓協議,莫德納很保守,即便未來打算靠三星製藥代工年產上億計的mRNA疫苗,產能攤子鋪得很大,但是產業鏈的鏈接深度沒有很深。

而且,這個MOU還是在韓國政府已經和莫德納簽購2000萬劑疫苗的背景下,才談下來的。

那麼回過頭看台灣。(據陳時中稱,已經和默德納買505萬劑)台灣這支國產疫苗,從訂單規模論或從韓/台地位的戰略考量論,台灣的面子會不會有韓國文在寅親訪白宮事件的面子大?如果對韓國三星莫德納連給原液生產都沒有要給,那對台灣的這一廠商,為什麼要給“孿生疫苗”的技術本身?

美國政府在疫苗問題上,願不願,或會不會,還有能不能,針對私營企業因著政府的地緣戰略目的來施壓?莫德納的公關窗口是披露的(Call: 1-866-MODERNA (1-866-663-3762),[email protected]),大家感興趣都可以去問一下,美國政府下指導棋的空間有多大。

這兩天還有一個新的話術再流行起來,說疫苗是戰略物資,(
翻譯蒟蒻:意思就是不要只看商業考量啦,還有很多政治算計需要政府一起參詳(指揮)。

疫苗當然是戰略物資。白白是戰略物資,韓國怎麼做的?

韓國人口大約5170萬。
韓國政府的計算是,上下半年度,進口的疫苗總量要達到7900萬人的可使用量。

上半年進口了2080萬劑。其中主要是AZ,占51%。然後是輝瑞-BNT,占34%。再下來才是莫德納、Novavax和嬌生。預計11月的目標,是完成韓國國民70%接種,當然現在這個目標看起來有點拚。其中,世界衛生組織等機構主導的COVAX給韓國分的是1000萬劑。

現在上半年差不多快要過完了,在韓國,到六月底應完成第一劑疫苗接種者,目標數1300萬,差不多是全國人口的四分之一。截至5月30日晚間,實際完成第一針的則有540萬,完成兩針的214萬。

當然,從疫苗進口這件事情來說,韓國政府也是做得比較晚的。一開始,由於“韓式抗疫”做得不錯,剎住了由新天地教會群聚感染所引爆的第一輪,再加上和台灣類似,在韓國國內也還有SK等國內企業在做針對新冠已感染者的治療治劑。所以對於要不要向外採購疫苗?要買多少,韓國也是有遲疑的。韓國政府也一度覺得我們不靠大規模打疫苗,靠全民戴口罩、靠乖乖聽政府話,靠生活自肅,加上支持一下國產治劑,韓國也能挺過來。

這個想法一直矜到去年六七月,放棄了。決定從國家安保室開始統籌,全政府動員起來開始想辦法,去年7月啟動韓國政府的“疫苗特別工作組”,而當時韓國的現存確診病例只有100例,所以其實一開始對應該要買多少量,心裡也沒有譜。

跟製藥公司的談判艱不艱難、辛不辛苦?在一個賣方市場的當口,沒有不辛苦的。

包括在去年夏天,歐美等國的疫情已經大幅度炸開,歐美國家政府紛紛先向疫苗廠支付了開發費,所以有疫苗生產出來也都是先供應歐美國家。

而且輝瑞、莫德納的姿態也很硬,根據韓國媒體後來披露:藥廠們給各國政府開出的條件是,即使疫苗研發失敗,或疫苗出現副作用,廠商也不承擔責任。而且若想預購,就要硬著頭皮簽訂大額合同。

韓國媒體和官員事後回憶稱,韓國現行法律依據和預算制度中,沒有空間支持忍受這種不確定性。最後執政黨人士說,既然沒有法律和預算,結構上只能由青瓦台最終敲定。(引自韓民族日報)

敲定之後,要買就大買。原本是按照人口六成施打算,打算引進3400萬人份的疫苗。但後來考慮到接種有可能會出現部分無效的案例,又把目標值拉升到4400萬人份。其中1000萬劑次從COVAX來,其他3400萬人份(總共6400萬濟次,因為嬌生的接種單劑就行),幾家廠商分下來是AZ2000萬劑次,輝瑞2000萬劑次,嬌生400萬劑次,Moderna2000萬劑次。大概到去年年底才陸續簽約,搞了半年,談判很艱難。

亡羊補牢之後,今年年初,開始陸陸續續交貨。

韓國2月起,先向醫護人員─大概5萬人開始施打。再接下來,是療養院的長者、患者和從業者,大概78萬人,打起來。

3月中旬開始,重症患者較多的高階綜合醫院、區域綜合醫院,以及高風險的119急救隊、疫調及檢疫人員、病毒篩查及送件人員,共44萬人作為第三梯隊接種。

5月開始,專業人員之外的一般民眾開始施打。最早打的是弱勢和成長,包括65歲以上的老人、肢體障礙人士、街友、高風險設施入住者及從業人員等等,第二季度的目標值原本是要打850萬人。

然後,預計第三季度開始向50歲──64歲的成年人、成年慢性病患者、軍人、警察、幼稚園安親班等從業人員,再下來是18─49歲的成年人一步步推開。

韓國全國怎麼打?政府設立了250個疫苗接種中心,負責打輝瑞的和默德納的;然後另外還有10000個委託給民間的醫療機構設施,負責打AZ的和嬌生的。

在手上已經有輝瑞、AZ、嬌生、莫德納等疫苗後,還有政治人物覺得不夠,還想再加保險。

這幾天,和文在寅同黨的下屆總統潛在候選人之一、韓國京畿道知事李在明就說,應該公開討論要不要引進俄羅斯的衛星V(Sputnik V)新冠疫苗的可能性。這支疫苗目前還沒有通過WHO緊急授權認證。但是已經在俄羅斯、東歐等地廣泛使用。李在明說,如果安全無虞,甚至先在京畿道打起來。

回過頭來看,韓國的抗疫成績上半場不能說毫無瑕疵,只能說相對還行,然後比日本好得多。

面對扶植國產和引進進口,面對要不要承擔風險預付大額訂金的糾結歷程,韓國也都走過。

去年10月,文在寅還特別去了一趟SK生物科學,給韓國國產治劑鼓勵加油,那個時候Celltrion在開發抗體治療劑,GC綠十字在開發的血漿治療劑,但後來由於治療劑只能針對已確診者使用,不能用在對未感染人群中建立免疫圍牆之用,所以韓國對外買疫苗的速度、規模,也沒有因為本土廠商前期已經有投入而停下來,慢下來,或抱有僥倖心態。

回過頭來看,我覺得這正是一個政府在面對何謂「戰略物資」,真正把疫苗當作一種戰略性品項,為整體安全和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目標服務,而不只拘泥於一兩家廠商之得失的擔當。

至於開頭說到的那家引用不具名高層說法的媒體,是我整個年少時代最喜歡看的刊物之一。

這本刊物過去還出紙本的時候,每一期封面都會印上一行中心思想:不鳥官僚政客,祇問百姓蒼生。

我願他們繼續記得這份刊物的初衷。
近 31 日
0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