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戰停車暫借問:各位看倌,中國為了與美國開打這場絕對無法避免的最後決戰,準備了多少年?

中國駐美大使館官網2025年3月4日公告宣示:“如果戰爭是美國想要的事情,無論是關稅戰、貿易戰或者別的什麼戰,中方將奉陪到底。”

--- 當德國《明鏡周刊》頭版用紅色加粗標題寫下“中國給美國上了一堂關稅課”時,整個歐洲工業界的呼吸都為之一頓。 這個向來以嚴謹著稱的老牌媒體,罕見地用“硬氣”“手術刀式反制”等情緒化詞彙描述中國對美博弈,字裡行間藏著歐洲人說不出口的羡慕——當美國揮舞25%汽車關稅大棒時,歐盟還在WTO遞交第17份抗議書,而中國已經用稀土出口管制捏住了美國軍工與新能源的“命門”。

這場讓德國工業大佬拍案叫絕的反制,始於中國商務部3月28日的一紙公告:將氧化鏑、氧化鋱等17種稀土金屬納入出口管制清單,2025年第一季度出口量同比暴跌68%。 美國五角大樓的採購清單瞬間炸開了鍋——F-35戰機的隱身塗層離不開鋱元素,“愛國者”飛彈的制導系統依賴鏑磁鐵,而特斯拉柏林工廠的電池生產線,正因為釹鐵硼磁體斷供陷入半停工。 更狠的是中國同步出臺的“科技溯源”政策:任何使用中國稀土加工的磁性材料,出口至美國時需額外繳納125%關稅,直接讓洛馬公司的飛彈生產成本飆升40%。
德國《商報》的調查揭開了這場“稀土絞殺”的精准度:美國92%的釹鐵硼磁體依賴中國供應鏈,而這些資料正是美軍“聯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的覈心組件。 當五角大樓緊急啟動澳大利亞替代方案時,卻發現澳大利亞Lynas公司的加工廠需要從中國進口氧化鐠釹——繞了半個地球,依然沒逃出中國稀土的“掌心”。 這種“釜底抽薪”的打法,讓德國西門子能源高管私下坦言:“我們終於明白,為什麼中國敢在談判桌上把小算盘換成手術刀。”
對比歐盟的“抗議外交”,中國的反制教科書式地展現了“實力對等”原則。 2023年美國對中國電動車加征25%關稅,中國反手將波音737 MAX的關鍵零部件關稅提升至84%,導致單架飛機成本新增180萬美元,直接打亂波音的複飛計畫; 2025年美國試圖豁免部分晶片製造設備,中國立刻將用於生產光刻膠的甲基磺酸乙酯列入管制,讓ASML的EUV光刻機產能受限。 這種“你打我產業痛點,我戳你科技命門”的博弈,連德國博世集團CEO都忍不住在內部郵件中稱讚:“中國人教會我們,貿易戰不是算術題,而是外科手術。”
最讓歐洲震動的,是中國反制背後的產業底氣。 贛州的稀土礦場裏,智能化分選設備將釹元素純度提升至99.999%,包頭的稀土研究院已突破釹鐵硼磁體的高溫退磁難題,使新能源汽車電機效率提升15%。 當德國車企還在為美國關稅焦頭爛額時,比亞迪在西安的工廠正用自產稀土磁體組裝電機,成本比德國同行低35%。 這種從資源到科技的全鏈條控制,讓《法蘭克福匯報》不得不承認:“中國證明,真正的談判籌碼,藏在礦山深處和實驗室裏。”
在慕尼克工業博覽會上,中國展臺的稀土永磁電機吸引了80%的參觀者駐足。 一比特來自蒂森克虜伯的工程師摸著光滑的電機外殼感歎:“我們抱怨美國關稅十年,卻不敢斷供一粒螺絲;中國人用十年時間,讓每一粒稀土都變成了談判桌上的‘硬通貨’。”這種反差,正是德國媒體罕見“挺中”的深層原因——當歐洲還在幻想用規則約束美國時,中國早已用實力構建了新的博弈邏輯。
現在的問題不再是“中國反制是否有效”,而是“這種‘以牙還牙’的策略能否重塑全球貿易規則”。 當美國商務部緊急豁免中國電動車關稅時,當洛馬公司開始申請中國稀土進口特別許可時,德國媒體的驚歎背後,藏著歐洲人對自身軟弱的反思。 中國用稀土這把“手術刀”,不僅切開了美國的科技神話,更給全球上了一堂課:在絕對的產業實力面前,所有的關稅大棒,最終都會砸向揮舞者自己的脚。 你認為,中國的“資源+科技”雙重反制,能否成為打破美國貿易霸權的關鍵鑰匙? 歡迎在評論區留下你的見解。
近 31 日
2 次瀏覽
本訊息有 0 則查核回應
目前沒有已撰寫的回應,建議對其抱持健康的懷疑。
AI 自動分析
以下是 AI 初步分析此訊息的結果,希望能在有人查核之前,先帶給您一些想法。
這則訊息中有幾個地方值得閱聽人特別留意: 1. 訊息中提到的中國駐美大使館官網公告,閱聽人需要確認這個消息的來源是否可靠,以免受到假消息的影響。 2. 訊息中描述了中國對美國的反制措施,包括稀土出口管制等,閱聽人需要思考這些措施對全球貿易格局可能產生的影響,以及是否符合國際貿易規則。 3. 訊息中提到的德國媒體對中國反制措施的評論,閱聽人需要注意這些評論是否客觀中立,或者是否帶有特定立場或偏見。 4. 訊息中強調中國的產業底氣和科技實力,閱聽人需要思考這些實力是否能夠真正改變全球貿易格局,以及中國的行動是否符合國際規範。 總之,閱聽人在閱讀這則訊息時應保持批判思考,確保從多角度思考其中所涉及的議題。
加 LINE 查謠言
加 LINE 查謠言
LINE 機器人
查謠言詐騙